花钱一时爽,一直花钱一直爽。当代年轻人很能花钱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花钱之一时上头的快感过后,他们只有两样东西不敢面对。一个是自己的账户余额,一个是来自父母的拷问:你这东西多少钱?最近网上流行起一个名为“对长辈报价法”的话题,便引发广大网友集思广益,互相支援彼此度过这个魔鬼时刻。简而言之,怎么忽悠爹妈相信“没多少钱”。
犹记得小时候在学校里一花钱,小机灵鬼们会想方设法地把自己口袋里流出去的钱往大了说,好让爸妈给自己多补贴点、赚差价。没想到二十年后,这个问题迎来了通货紧缩,大家都巴不得这个数字越小越好。
下面捞小宝带大家盘点一下我们——当代年轻人惯用的“对长辈报价法”:
01去零法
直接把数目去掉一个零。一件衣服买2000,要说在夜市买的200,一顿饭豪掷了1500,要保守说只花了150。
02半价法
只报真实价格的一半。包包5000,说打折买了2500,而爸妈永远搞不清楚价钱的电子类、美妆类等产品,甚至不用搬出打折等借口,只需要直接价格砍半即可。
03试探法
先问长辈觉得这东西值多少钱,然后再说一个差不多甚至稍微更低一点的价格。最容易成功的起手式是语带俏皮地问:“你猜这多少钱?”
04赠送法
说是别人送的、积分送的、办卡送的……,完全免费的东西,长辈可能还会和你一起坐下来赞叹那东西的好。
05降维打击发
艺高人胆大者,则可以利用遍地山寨货的漏洞,对自己买的真品进行降维打击法,谎称自己买的就是几十块的假货。不信可以去搜呀,反正搜出来的全是佐证。
06运气法
都是微博抽奖中的,朋友买多了送我的,公司福利发的,正好清仓大甩卖抢到的,店家发错货了……
07无中生友法
在当代年轻人的友情中,有一种默契是类似的,叫做“如果我买了东西不敢说,那ta就是你买的了”——不是我的,朋友买的,先放我这儿。
“对长辈报价法”由何而来?
看了上面罗列的这些奇奇怪怪的“大法”,你是否跟小宝同一个感受:嗯…熟悉…明明已经是有经济能力的成年人了,为什么还是会从心底里害怕来自父母“这东西多少钱”的灵魂拷问呢?说到底,其实是代际差异导致的消费观不同。
这一届年轻人舍得花的钱,在自己眼里都是能满足物质或精神需求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但在许多父辈眼中——玩手游居然还要氪金?追星居然还要花钱?一双破球鞋居然要四位数?一瓶擦脸油小1000块?下馆子人均100还算便宜?……这些都是很有冲击力的新现象。
对于花钱“值不值”,两代人心里都各有一杆秤,而且经常发生冲撞。所以为了避免父母的唠叨,我们找了他们能接受的说辞。代际冲突是难免的,比起交流沟通试图让父母理解,当年想尽办法从父母那儿套现的小机灵鬼们变成了想尽办法混淆视听的大机灵鬼,本能地选择规避冲突。